探访古戏台 溯源赣剧文化根脉——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走进乐平
近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融声逐梦”实践队走进中国古戏台之乡、赣剧摇篮的乐平市化身“戏曲传承的新火种”,深入戏曲文化沃土,开展了一场以“寻根·解码·焕新”为主题的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他们走进博物馆、探访古戏台、对话非遗传承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戏曲魅力,思考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
触摸戏曲历史的鲜活脉动
实践首站来到乐平市博物馆。在展厅内,队员们被一件件承载着戏曲记忆的文物深深吸引。学院党委书记方文龙与队员们围聚在展柜前,与讲解员就“文物背后的戏曲史”展开深入探讨。队员们手中的笔记本,不仅记录下详实的知识,更铭刻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生命力的敬畏。这份与戏曲文物“零距离”的体验,让书本上抽象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
榫卯间的匠心与科学
带着对戏曲历史的初步认知,实践队走进了享有盛誉的浒崦古戏台。巍峨的建筑飞檐如翼,直指苍穹;梁枋之上雕梁画栋,繁复精绝。队员们带着探究的目光,尝试解读这座建筑瑰宝的密码。仰望穹顶,那层层收缩、宛如莲花绽放的斗拱结构令学子们惊叹不已。“这就是天然的‘扩音器’!”讲解揭示了古人的智慧——声波在精妙的木质结构中反复折射汇聚,使得演员仅凭清唱便能声贯全场,无需任何扩音设备。当地老艺人指着戏台牌匾“久看愈好”介绍道:“初看金碧辉煌,细观其上,精雕细琢的一百零八个罗汉形象栩栩如生,凝聚着深厚的文化气息。”每一处雕刻,每一根榫卯,都诉说着戏曲舞台建筑背后非凡的匠心与科学。
对话传承,共话创新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乐平市文化馆。排练厅内,国家级赣剧非遗传承人正一丝不苟地指导青年演员排练,一招一式,尽显艺术风骨。实践队员们抓住宝贵机会,采访了这位在戏台上坚守五十余年的老艺术家。面对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课题,老师傅语重心长:“面对戏曲文化传承,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戏曲文化的内涵,要适应当今新时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他强调,守正创新是戏曲艺术永葆生机的关键。这场跨越年龄的对话,让学子们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使命与挑战,也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可能路径。
寻根解码,青春焕新
带着在博物馆的震撼、在古戏台的惊叹、与传承人对话的深思,师生们结束了此次乐平戏曲文化寻根之旅。这堂行走在赣鄱大地的“大思政课”,不仅让青年学子们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更激发了他们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结合陶瓷工艺美术的专业视角,去记录、解读、传播乃至创新性转化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的思考。(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金济松 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