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携手中国卒中学会 共绘医体融合新蓝图
2025年7月5日,由中国卒中学会主办的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 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隆重召开,作为脑血管病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目光。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陈志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光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缪中荣教授、郑华光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滨、副院长陈作松教授及奥运冠军张楠先生8位嘉宾共同上台启动“融健行动-全民健身‘医体融合’行动计划”,倡议医体携手,为健康中国战略发挥更大作用。
医体融合与转化论坛 跨学科深度交流
CSA&TISC 2025会议首次开设“医体融合与转化论坛”,论坛由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泳、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郑华光教授、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孔宪菲和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王彩云共同主持,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相关医疗单位领导、学者及首都体育学院部分干部、师生参加论坛。论坛由中国卒中学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体育学院联合主办,旨在搭建医学、体育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倡导医体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助力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来自医学、体育及人工智能领域9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医体融合促进心脑血管健康前沿科学研究,开启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上刚柔并济、扇影翩跹的太极扇表演拉开了论坛序幕。随后,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助理李子孝教授上台致辞。他表示,医体融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意义深远,本次论坛将进行深入学术交流,带来大赢家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球探网:启发,达成大赢家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球探网:共识,推动大赢家体育比分_足球比分直播-球探网:合作与成果落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滨在致辞中分享了首都体育学院在医体融合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强调医体融合将在临床实践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
“首都体育学院于长隆教授工作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滨和中国运动医学领域奠基人之一于长隆教授共同为工作室揭牌,随后,杨海滨书记为于长隆教授颁发“首都体育学院名誉教授”聘书。于长隆教授工作室挂牌象征着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实践创新模式迈向新台阶,进入新阶段。
在主旨报告环节,各位专家学者依次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北京天坛医院李子孝教授聚焦“脑健康与神经调控”,深入阐述神经调控技术在改善脑部功能、治疗神经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李教授强调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呼吁各类人群重视睡眠问题,并提倡通过运动来改善睡眠,为医体融合在脑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研究依据。
北京天坛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助理姜季委以“运动与认知障碍研究进展”为题汇报最新研究成果。她报告,临床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和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水平都可以明显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风险,经科学设计的运动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异常和生理机能。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高晓嶙研究员分享“中西融合的健康促进新路径:姿势共振运动”。他指出,以姿态修复为基础,通过功能性的内脏共振和个性化的躯体运动共同去调节生理生物节律,恢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从而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逐步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为医体结合在健康促进方面展示了广阔前景。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予明教授以“卒中的一级预防”为主题,全面分析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提出综合防控策略。许教授指出,高血压、肥胖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减少体重对于预防卒中至关重要。他在大样本研究中发现每天步行7000-8000步有利于预防卒中,家务劳动等非结构化的活动同样有效。许教授的报告将进一步提升群众卒中一级预防意识和能力。
首都体育学院名誉教授于长隆教授做了题为“发展体医融合,促进国民健康”的报告。他认为,体医融合是以运动科学为基础,通过医疗系统与体育资源的跨学科协同,构建"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主动健康服务体系。其核心是将医学诊断、体质监测与运动干预深度融合,依据个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评估结果,结合生活习惯与运动偏好,由医生与运动指导师联合制定精准化、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清华大学卢志教授分享题为“活体介观显微成像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介绍前沿活体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与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该技术从人工智能的一个视角,基于计算成像的理念,提出了四维光场成像框架,目前相关技术已经在做产业化应用尝试,为医体融合在精准医疗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客座教授陈煜带来“运动健康新材料发展与展望”,展示新型运动健康材料的创新性能与应用前景。他指出,材料与体育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团队致力于运动创伤防治新材料、智能装备新材料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探索,为医体融合产品的研发与推广注入新活力。
首都体育学院张雪琳教授聚焦“运动与脂滴动态变化”,深入探讨脂滴在细胞中的作用及其与代谢疾病的关系。脂滴是细胞中存储脂类和能量的细胞器,与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密切相关。运动可通过增加特定蛋白表达和促进脂滴动态变化来预防代谢疾病,运动员与普通人群脂滴差异揭示了运动对脂滴的积极影响,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孙庆华研究员带来“心脑血管疾病在极端天气的风险与预警应对”报告。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在极端天气下的风险显著升高,比如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疾病与热浪之间的关系密切。开发早期预警系统对于降低极端天气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团队已开发了一系列预警指标,并在全国试点应用。
论坛结束后,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体育学院联合召开“医体融合-运动科学在卒中防治中的创新应用”新闻发布会,北京天坛医院郑华光教授和首都体育学院蒋长好、于彦丽教授参加了专题新闻发布会,共话科学运动促进心脑血管健康话题。
本次首都体育学院与中国卒中学会携手共话医体融合,为医体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医体融合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展望未来,首都体育学院将与各方继续携手,共同书写医体融合发展的新华章,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行稳致远。(首都体育学院供图)